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近年来持续表现强劲,市场容量不断扩大。2010年,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为14,980台,2011年达到22,577台,同比增长50.7%。而最新统计数据,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6,902台,同比增长19.2%。预计到2015年,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,000台,占全球比重16.9%,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。如果中国要达到和德国、日本相同的机器人密度,那么接下来几年里,将必须安装约100万部新的机器人,市场前景十分广阔。
中国工业市场对机器人需求巨大,我国是制造业大国,在全球范围内有世界工厂之称,不过这只是表面,在这个名称的背后,以庞大的密集劳动力为主的生产模式,在当前企业强调自动化转型的今天,制造业生产模式正在逐步转型,机器人的应用正在逐步上升。
相比发达国家,我国虽然对机器人需求强大,但是普及应用程度,和国际同行相比,差距依旧明显。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数量仍然偏少,且主要依赖从日本、瑞典、德国、意大利、美国进口。其中,日本约占64%,欧洲约占36%。制造商主要有FANUC、Yaskawa、ABB、COMAU、KUKA和Staubli等。从市场占有率来说,无法相提并论。工业机器人很多核心技术,当前我们尚未掌握,这是影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。
以富士康为例,富士康为这个转型做出努力。富士康的主人郭台铭几年前就宣布了机器人的计划,希望未来用无血肉的机器,逐步代替流水线上年轻的中国工人。现在,据称iPhone5的生产工艺上,已经有部分工序是由机器人来完成,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工艺,如粉刷、检测、焊接等。机器人生产正在逐渐普及应用。
但是,这个机器人普及过程肯定不会一蹴而就。据称,郭台铭称现在的机器人数量并没有达到事先的预期,还不到规划的二十分之一。现在富士康上马的机器人数量不到郭台铭当时说的30万台的1/20。
自动化技术完全普及制造业仍是有一定的难度,尤其是精细化生产方面。一般自动化仍就是以运送、抓取或筛选等较粗略、重工性的工作为主,自动化在大量、同质性产品生产上会具有较大优势。但是有较多精细流程或定制化生产的地方,使用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则不具有经济效益。在精细项目的组装或较为复杂的测试上,仍是需要凭借人工进行。也就是说自动化在向精细化方面生产还是具有一定难度。